精品咖啡产地—非洲坦桑尼亚

咖啡品种与风味

坦桑尼亚种植的咖啡基本为波旁种,铁皮卡以及铁皮卡混血种肯特。坦桑尼亚咖啡通常鲜美多汁、有趣而可口,品尝起来口感复杂,酸度清新鲜活,多半带着莓果与水果气息。

坦桑尼亚咖啡以柔和的果酸和顺滑的口感收获了不少喜欢非洲产区咖啡又不喜欢明亮酸质的咖啡爱好者芳心。虽然临近肯尼亚,坦桑尼亚咖啡风味的表现相对肯尼亚来说更为柔和以及平衡。

咖啡种植生产

坦桑尼亚的咖啡产区,分为北部,南部,以及西部。最有名且最古老的就是乞力马扎罗产区。坦桑尼亚地形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和内陆高原属热带山地气候,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1-25℃,终年湿热,年平均气温26℃。

在坦桑尼亚,有45万小农依赖咖啡维持生计。坦桑尼亚90%的咖啡产自这45万小农户,其余的由合作社和较大的组织良好的庄园种植,要将咖啡追溯至农民的共同合作社及湿式处理厂是可能的,倘若是庄园咖啡,则能找到源头的单一咖啡园。

全国范围内,主要有三种咖啡生产系统分别为:1.小农纯林种植(主要在南方);2.小农间作种植(香蕉与咖啡间作,主要在北方和西方);3.庄园种植(不到总产量的10%)

坦桑尼亚咖啡史

坦桑尼亚Tanzania是16世纪自埃塞俄比亚传入坦桑尼亚得到。哈亚人(Haya)将“哈亚咖啡”(Haya Coffee)或“amwani”带入坦桑尼亚,也许是罗布斯塔品种,而自那时起咖啡也成为当地文化中密不可分的一环。成熟的咖啡果实会被煮过,之后经过多日熏烤,然后用来咀嚼而非冲煮为咖啡。

咖啡最早是在德国殖民统治时成为坦桑尼亚(前身为坦噶尼喀)的经济作物。到了1911年,殖民政府命令在Bukoba产区开始种植阿拉比卡咖啡树,但种植方式与哈亚人的传统做法大不相同,哈亚人因此不愿意以咖啡树取代粮食作物。即便如此,此区的咖啡产量仍然有所提升。境内其他地区对咖啡种植较不熟悉,因此反对声浪较小。住在Kilimanjaro山周围的Chagga部落在德国全面禁止奴隶买卖后,便将农作物全都改为咖啡。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此区的管理权转移到英国人手中。他们在Bukoba种下超过1000万株咖啡苗,但同样也与哈亚人产生冲突,结果通常是树苗被连根拔起。因此相较于Chagga区,此地的咖啡产业并没有显著的发展。

坦桑尼亚在1961年独立后,政府将重心放在咖啡产业,试图在1970年之前将咖啡产量增长两杯的目标;不过这个计划并没有实现,经历了产业缓慢发展、高度通货膨胀与经济萧条后,坦桑尼亚成为多党制民主政权。

20世纪90年代早、中期,咖啡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咖啡生产者被允许较为直接地销售给买家,而非全都通过国家咖啡营销委员会。咖啡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遭受严重打击,当时咖啡枯枝病在境内四处蔓延,使靠近乌干达边界北部的咖啡树数量大减。时至今日,坦桑尼亚的咖啡产量为70%的阿拉比卡和30%的罗布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