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人民喜欢大早上喝一杯意式浓缩咖啡,提神醒脑,好让自己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这样一杯简单的饮料,带给了艺术家创作灵感,带给上班族工作动力,更给咖啡馆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从全球市场看,最为成功的咖啡馆莫过于行业巨擘——星巴克。
这个咖啡商业帝国最早也仅仅是始于西雅图的一家小公司。
21世纪,人类进入新千年,星巴克也迎来了最好的发展契机。
2002年至2012年,星巴克成长为咖啡商业帝国,他们的股票价格疯长400%有余。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巴西咖啡种植园深受霜冻影响,导致咖啡生豆产量下降,价格飙升至209美分一磅,较之90年代初期的低点增长了近200%。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市场决定价格,价格又决定产量,咖啡价格的飙升,使种植园开始扩大产能,如此一来,终于在1999年全球咖啡生豆产能疯长到近800万吨,远远超出了市场的需求量。后来的事情,想必大家也能想到了,咖啡豆的价格在21世纪初最低曾跌至43美分一磅。
常言道“谷贱伤农”,但却在客观上成就了星巴克后来的狂飙突进。
这里还要提一下此处我们所说的咖啡价格的标的物,并非是所有的咖啡品种,在美国纽约的期货交易所里进行交易竞价的咖啡期货标的物是不包含低质、高产的罗布斯塔豆的,而是由19个主要咖啡产国种植的阿拉比卡豆做为交易标的物。
而星巴克所使用的咖啡豆与其他一些主流咖啡馆不同的就是,他们使用的正是阿拉比卡豆。之前笔者曾在《喝咖啡五大禁忌》的文章中提及“阿拉比卡未必是精品咖啡,但精品咖啡一定是阿拉比卡”,在精品咖啡开始声名鹊起的今天,星巴克使用阿拉比卡豆还算是高标准吗?当然不是,但在那个年代,比起那些使用低质、高产的罗布斯塔豆来做意识拼配豆的咖啡馆,这已经是相当难能可贵了。
随着咖啡原材料价格的暴跌,星巴克从21世纪初的3501家店发展到2011的17009家店,截至去年,星巴克的门店总数已经是2.5万家了,他们计划在2021年将这个数字变成3.7万。
笔者对此持否定观点。市场细分化将成为新进入者的一个契机,第三波咖啡风潮崛起,真正的精品咖啡开始在全球推广开来,这将给中产阶级一个新的消费方向,也给将要开咖啡馆的有志青年们提供了一个创业的契机。
举几个今天已经比较成功的例子,那就是美国的蓝瓶子咖啡(Blue Bottle Coffee)和知识分子咖啡(Intelligentsia Coffee)。
蓝瓶子咖啡也被咖啡饕客们称为咖啡界的“苹果”,简洁明快的包装设计,每个店面的装潢都像艺术品般充满了个性和时尚感,在咖啡生豆方面进行严格的挑选以及新鲜烘焙的概念。这些都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咖啡体验。蓝瓶子咖啡的创始人弗里曼先生曾说“爱是不敷衍,爱是每一秒钟”,在蓝瓶子,手冲咖啡成为了主打产品,一杯咖啡需要几分钟才能到客户的手中,但是品质方面却远远胜于“快消”咖啡。让客人排队等候已经成为蓝瓶子咖啡馆的日常。
知识分子咖啡则是更早进入人们视线的精品咖啡馆,也是第三波咖啡风潮的领军者之一,他们对于生豆质量的要求也同样是异乎寻常的严格,每年派人深入原产地考察、采购已经成为必做之事,甚至还协助提升当地生豆产量与质量。
越是精品咖啡,在烘焙方面所体现的空间就越大,不同的烘焙度都有可能产生好的味谱,满足消费者日益个性化的需求。
其他目前已经声名在外的精品咖啡馆,如反文化咖啡、树墩城等等,也都有自己看家的“本事”。
以上这些精品咖啡馆,之所以成功,归根到底,就在于精品咖啡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与星巴克模式的可复制性不同的是,你会发现精品咖啡馆的可复制性非常低,正如前年流行一句话说“关键看气质”,每家成功的精品咖啡馆都有自己独到的经营理念和策略,他们的产品也十分具有个性来满足消费者们的口味。
更为关键的是,每个成功的精品咖啡馆都有一颗难能可贵的“匠心”,正如我们今天经常提到的匠人精神。
在中国,精品咖啡才刚刚起步,纵观全球精品咖啡市场,也远远没有饱和,所以笔者认为,想要再造一家星巴克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但是精品咖啡领域的“星巴克”将来或许不止一家。也十分期待我国将来也能出现像“蓝瓶子”、“知识分子”一样的精品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