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S咖啡学院:学会判断咖啡萃取的变量

EHS咖啡学院,咖啡培训,咖啡萃取

多种不同的冲煮比例都能实现优秀的萃取效果,但想做到这一点,就要考虑到诸多的因素。研磨粒度和与水接触时间无疑是重中之重的两大因素。研磨粒度越小,咖啡的表面积越大,萃取率越高;延长咖啡与水的接触时间,萃取效果同样得以增强无论哪种冲煮方式,这两大变量如若平衡,就能为一杯均衡而美味的咖啡打下良好的基础。研究研磨、用量和与水接触时间,发现未知的精彩,创造出没有尝过的味道,这同样是冲煮咖啡的一大乐趣所在。比如说,爱乐压的冲煮方式从来不是固定的,只要研磨粒度匹配冲煮时间,就能做出各种风格的美味咖啡。讲到与水接触时间,我们就不得不讨论渗滤式咖啡的话题,这种咖啡的制法是将冲煮用水注入咖啡粉层、液体渗滤过滤装置而得,应用此法的冲煮方式包括浓缩咖啡、过滤式(包括手冲)以及某种程度的虹吸式和摩卡壶。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发现冲煮比例、研磨粒度和冲煮时间都是彼此相对的概念,因为咖啡本身就相当于阻挡水流的障碍物

 

冲煮温度同样相当重要。温度越高,反应发生得越快, 大多数情况下这是放之寰宇而皆准的。拿咖啡来说,温度越高,萃取越迅速。不同化合物有不同的萃取临界值,如咖啡因在极低的温度下——30℃)以下——也可萃取,但某些涩味化合物只能在接近100℃的时候才能萃取,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避免使用95℃以上的水冲煮咖啡。

 

影响萃取的因素还不止这些。冲煮用水的搅动强度直接关系水压的大小,因此同样能影响萃取率。制作浓缩咖啡时,水正是因为高压的作用才能反复进出咖啡细粉的多孔结构。如果你有过赶时间冲茶的经历,一定会注意到快速搅动茶包与任其晃悠在沸水里相比,前者能更快地让茶水变色。冲煮时的快搅和慢搅,或特定的注水、润粉手法都能提高冲煮过程的效率,从而产出效果各异的成品。有些咖啡师甚至视自己的手冲技巧(注水阶段手动冲水的形式)为上天的恩赐。注水的方式不计其数,这一特点再次证明了咖啡冲煮是很难与人言的玄妙事。
咖啡的新鲜度同样能改变萃取进程。特别新鲜的咖啡豆会大量释放二氧化碳,这种气体就像一道无形的障碍,使咖啡和水不能正常接触。为此,用于冲煮浓缩咖啡的咖啡豆必须提前静置至少5 天,否则咖啡豆表面的气压就要与滤网里本身的气体和水抢地盘,最终受损失的就是咖啡。当然,任何咖啡豆在研磨和冲煮前都应静置8 小时,以免二氧化碳干扰冲煮进程。